俗話說外練筋骨皮,內練一口氣!在武俠世界里,武林高手基本上都是內外兼修的;同樣的道理,在企業里,IE人也必須要內外兼修的,如果說專業知識技能是IE人的內功,那IE人的外功又是什么呢?筆者今天就與大家分享幾點個人的體會。
1?IE人的溝通
在我剛參加工作不久,有一天接到主管安排的一個任務:給公司其它部門的同事講解IE七大手法。當時的我第一反應就是:小意思嘛,哥的老本行。
等到講課那天,我信心滿滿站在臺上,噼里啪啦的,IE七大手法沒二十分鐘就講完了。然而看看臺下的聽眾,卻是一片懵懂的情形,正當我疑惑不解之際,主管說:你很專業,但是沒有站在聽眾的角度去講解,所以他們沒聽懂,因為他們不了解IE專業。
總結:你自己懂,是一種能力;讓別人懂,卻是另一種能力,而且后者更重要。因為在企業改善實踐中,IE不是一個人在戰斗,而是跨部門的協作。

2?IE人的承擔
在水簾洞前,當老猴說出“那一個有本事的,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,不傷身體者,我等即拜他為王”這句話時,擺在一群小猴面前的機會是一樣的,同等的,此時,人群中,不,應該是猴群中有一石猴主動回答“我進去!我進去”。
此時,讀者馬上感受到,石猴與其他小猴拉開了差距,那石猴因為積極主動,成了“美猴王”!
作為IE人,我們的專業就是創造價值,所以必須主動去承擔起改善的重任,主動出擊,你就能成“孫悟空”。
3?IE人的創意
從事IE多年,我常常被人問道:哪有那么多改善給你做呀?要回答這個問題,就得提到IE的一個理念:改善永無止境。如何產生永無止境的改善呢?這就要求IE人必須得有創意,有挑戰意識。
舉個例子,有三種情況:
1.某生產線人力8人,TT為4秒,目前產能為800個/小時;
2.某生產線人力8人,TT為4秒,目前產能為1000個/小時;
3.某生產線人力8人,TT為4秒,目前產能為900個/小時;
請問:哪種情況表示生產線有了異常,需要改善?
很多朋友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:前兩種情況表示有異常,第三種情況不需改善。為什么?
情況1表示產能不達標;情況2雖然產能超標了,但表示生產過剩,有浪費;情況3正好達標,沒問題呀!
但是,以“改善永無止境”的理念去看,情況3也是需要改善的,因為產能滿足需求了,就得考慮省人改善,比如挑戰7人作業或者更少的人力。
再舉個例子,很多朋友往往隔的時間一久,什么IE七大手法,七大浪費的,就容易忘記,我也不例外。幸運的是,有位IE前輩分享了他的記憶方法——諧音法,如“雙人洞房成功時”,代表IE七大手法的首個字諧音,即:雙手操作法,人機配合法,動作分析法,防錯法,程序分析法,工作抽樣法和時間研究法(這里舉例的IE七大手法,只是眾多版本中的一版,希望大家不必疑惑);又如“鄧生不懂加班苦” 代表七大浪費的首個字諧音,即:等待浪費,生產過剩浪費,不良的浪費,動作的浪費,加工的浪費,搬運的浪費和庫存的浪費。
看看,這就是IE人的創意!
4?IE人的“入鄉隨俗”
各位朋友,我們從小到大,對這幾個提法應該耳熟能詳:馬克思主義中國化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……馬克思主義不是生搬硬套,社會主義也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,具體問題具體分析。所以要中國化,要有中國特色,通俗的說就是入鄉隨俗。
別誤會,我不是在講政治課,而是引出這個觀點:IE也不能生搬硬套,也應該入鄉隨俗。
在工作中,常常有這樣一種聲音:我在以前的公司就是這么做的,或者別的公司IE不是這樣的……之所以有這種現象,就是因為沒有把專業知識,或者以往的經驗跟當前現狀結合起來。
每個公司對IE的定位不一樣,有的偏向產品開發, IE要進行改善,首先得對產品的性能,外觀,材料,環保方面進行熟悉;有的偏向制程,IE要進行改善,只要熟悉產品工藝流程就可以了,不必過多的深入剖析產品本身……這就造成IE職能的偏差,工作內容和方法也就不一樣。
5?結束語
古人云:功夫在詩外!我們IE人不但要練好內功,更要練好外功,如此內外兼修,方能寫好IE的詩篇!
文章來自網絡,版權歸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